党团文化
发布时间:2012-11-20 点击:3997次
       90年来,在领导中国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,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,围绕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、怎样建设党”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,走过的历程波澜壮阔、很不寻常,积累的经验承前启后、十分丰富。
       坚持正确的党建目标,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,始终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
      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首要问题,就是要正确地确定党建目标,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。目标正确,党的建设便可循着正确方向发展,党的领导就坚强有力;反之,党建目标不合时宜,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就容易出现偏差,党的领导就会弱化。
       在革命战争时期,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是领导人民推翻反动政权,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,党的建设的目标就是“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、广大群众性的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”。正是由于确立了正确的党建目标,紧紧围绕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加强党的建设,开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,我们党才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,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。
     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邓小平明确提出了“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,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,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”的问题,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,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,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,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、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、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”,进一步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,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,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“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,求真务实、改革创新,艰苦奋斗、清正廉洁,富有活力、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”的总目标。这个总目标,符合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党的新要求,符合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。
坚持改革创新,与时俱进,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
       改革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。明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,适应环境发展变化,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,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、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,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、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自身建设,不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的重要法宝和强大动力。
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,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、理论创新、制度创新,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发展新要求。从开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,到开创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;从着重思想建党、强调制度建设,到确立思想建设、组织建设、作风建设、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“五位一体”党的建设总体布局;从提出党的建设“两大历史课题”,到提出和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;从实行差额选举、党务公开等扩大党内民主的举措,到确立科学执政、民主执政、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;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,到实行公开选拔、竞争上岗、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干部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,党的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,始终保持了党的生机与活力。
       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,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,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。
       我们党历来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,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,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立党、兴党,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。这是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、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。
       在革命战争年代,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党的思想建设。他指出,在革命队伍中,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,强调要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,用马列主义武装全党。他要求“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,都要研究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、斯大林的理论,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,都要研究当前的情况和趋势”,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,创立了毛泽东思想,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。
       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循。毛泽东曾指出:“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,必须读,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。”邓小平多次强调,“老祖宗不能丢”,丢了就丧失根本。江泽民也指出:“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,丢掉老祖宗,是错误的、有害的。”但遵循并不是教条,而是要在坚持中发展、在发展中坚持。包括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,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,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。
        坚持立党为公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
        坚持立党为公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,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。
毛泽东指出,为什么人的问题,是一个根本的问题,原则的问题。他强调: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,一刻也不脱离群众;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,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;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,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。”正是靠密切联系群众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,我们党才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,才确立了执政地位、巩固了人民政权。
      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邓小平反复强调: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,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、最根本的利益。”他提出以“人民拥护不拥护”、“人民赞成不赞成”、“人民高兴不高兴”、“人民答应不答应”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,把“三个有利于”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。江泽民强调,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,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,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,切实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,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,提出了“以人为本”的执政理念,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。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,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、执政之基,只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我们党就会无往而不胜。
       坚持民主集中制,积极发展党内民主,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
       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,积极发展党内民主,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,为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证,这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。
       毛泽东指出:“我们要把我们党的一切力量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纪律的原则之下,坚强地团结起来。”正是由于贯彻执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,激发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,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。但遗憾的是,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的一段时间,由于种种原因,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,以致发生了“大跃进”的严重曲折和“文革”的重大失误。
     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邓小平深刻总结“文革”的沉痛教训,强调必须恢复实行民主集中制,并提出“领导制度、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、全局性、稳定性和长期性”的重要论断,为民主集中制充实了新的时代内涵。十三届四中全会后,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,明确提出了“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”的重要论断,确立了“集体领导、民主集中、个别酝酿、会议决定”的议事和决策原则,推动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深入发展。党的十六大以来,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,强调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,明确提出了“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,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”等重要思想,并就保障党员民主权利、完善党内民主制度、强化党内监督等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,把民主集中制建设推向新的阶段。
       坚持从严治党,严惩腐败行为,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
       坚持从严治党,严惩腐败行为,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、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,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,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。
在民主革命时期,毛泽东就对郭沫若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和黄炎培提出的“兴亡周期律”问题非常重视,他深知腐化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腐化对政权的破坏力。因此,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和党执掌全国政权后,他反复告诫全党,尤其是党的领导骨干,不要犯因骄傲而重蹈历史覆辙的错误,要防止因腐化而导致失败甚至危及国家政权的现象出现。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,毛泽东提出了“两个务必”的重要思想。
       在新的历史时期,面对改革开放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、长期执政和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,我们党一如既往地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,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。邓小平指出,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,一手抓惩治腐败,这两件事结合起来,就更能获得人心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,江泽民一再强调“治国必先治党,治党务必从严”,“不坚决惩治腐败,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,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,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。”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更是郑重宣告:“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”,“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,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,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”。随着中央《建立健全教育、制度、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》的颁布实施,党的反腐倡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。
< 返回上一页 >
下一篇:暂无
[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