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“包青天”看品牌定位
发布日期:2013-05-28   浏览次数:1496
    包拯(999年~1062年),字希仁,庐州人(今安徽合肥肥东人),人称“包青天”,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与民间传说中最负盛名的清官。
    包拯曾任知县与监察御史(可弹劾不当官僚),四十五岁时,大胆上疏宋仁宗《乞不用赃吏》,推崇清廉是人们的表率,大力抨击贪赃则是“民贼”。五十一岁任知谏院,不惧权贵而三次弹劾外戚。五十八岁时,才任最为人所知的“开封府尹”一职,整治了专横的开封府吏,敢于惩治权贵的不法行为,明辨是非、爱民如子。短短一年的时间,将号称最难治理的北宋首都开封,治理得井井有条。六十四岁病殁时,京师吏民无不感伤,而叹息之声大街小巷皆可闻。
    由于包拯的民间形象极佳,以至于民间对其高度推崇,形成了今日民间流传甚广的包公故事,其实许多并未见诸正史记载。例如最为琅琅上口的《铡陈世美》案,包公不畏权势,上铡驸马陈世美,替小女子申冤的故事,显然纯属虚构;《狸猫换太子》、《审乌盆》,也未见正史记载。似乎由于包公的形象太好,民间“自动”将许多传奇的正面故事,加诸于包公身上,而形成了包拯这位千古难得、最负盛名的清官。
    若以今日企业管理观点来看“包拯传奇”,我们或可从这位清官身上,学到一千年后才盛行的蓝海策略。
    民间社会大众对于封建帝国时代的司法制度不信任,普遍对官场印象不佳,“为官清廉公正”不过是官场上的场面话,民众认为真正“不畏权势,伸张正义”的清官少之又少。
    当多数官员忙于追求自身利益时,一位与同僚大相径庭、回归清廉本质的包拯,就成了历史潮流中的“蓝海人物”,而形成了“包公”崇高的品牌形象。可见,“不流俗、不媚俗”回归本质,有时也可能是“蓝海策略”。
    在现代企业竞争中,往往在产品上加诸很多宣传元素,进行整体包装,其中更不乏将品质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包装出售。这种恶性宣传与竞争,使消费者更期待“包公”企业的出现。
    追本溯源,产品才是企业生存之根本,必要的宣传是锦上添花,切不可为追求一己私利而混淆视听。
    当市场竞争偏离本质(举凡恶性杀价竞争、未能重视产品安全)时,回归本质,建立一个正本清源的商业策略,有时也许能像包拯一样,成为一股清流,进而形成崇高的品牌形象。
    品牌,当如包公,择善固执!
来源:价值中国网 作者:郭特利

< 返回上一页 >
[ 新闻动态搜索 ]  [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0条   相关评论